O型腿在医学上称为膝内翻,俗称“罗圈腿”、“弓形腿”、“箩筐腿”。指的是在膝关节处,小腿的胫骨向内旋转了一个角度,故此称为“膝内翻”。O 型腿是长期的肌肉力量失衡而导致关节发生移位或导致两个膝关节之间产生间隙的现象。不但影响现在人的外在形象与自信心,而且会影响身体的核心稳定性和肌肉受力不均衡。
我们出现O型腿与日常的生活习惯有关吗?
缺钙和遗传是O型腿形成的两个基础,但更直接的原因,还是在于走姿、站姿、坐姿及一些运动等后天形成的不良姿态。
后天形成的 O 型腿具有可塑性。身体发育时期由于营养不良或长期的不良用力习惯会导致骨盆的前倾或者后倾,这时连接在骨盆的股骨与脊柱会出现代偿, 导致关节产生移位及身体的不平衡, 加上人们会用最舒服的方式来维持新的身体平衡, 其中外旋就是 O 型腿的主要特征, 而且在足球运动员中比较多见。
走路外八字脚、稍息姿势站立、长期穿高跟鞋、盘坐、跪坐、蹲马步等等,会给膝关节向外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会牵拉膝关节外侧副韧带,长期如此,就会导致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松弛。
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是膝关节内外侧角度的稳定结构。当外侧副韧带松弛的情况下,内侧副韧带偏大的力量就会牵拉小腿胫骨向内侧旋转,形成膝内翻,即O型腿。
为什么普遍认为O型腿就是骨头弯了?
认为O型腿都是骨头弯了,是一种误解。O型腿的人,平时站立和走路时,都是腿外侧肌肉用力,内侧用不上力。因此腿部肌肉发育不匀称,往往外侧肌肉多,内侧肌肉少。这样,形成的腿部肌肉轮廓线就是弯曲的,给人的感觉就是骨头弯曲了。并且,由于腿内侧肌肉少,会导致双腿间的缝隙别大。外侧肌肉多,就显得胯宽,下肢臃肿、腿短,上下不协调。
那么如何判断我们是否是O型腿呢?
下面是常见的3种自我测试方法:身体直立, 两眼平视,上肢自然下垂, 两足并拢。
(1)常态膝距:两足踝部靠拢、 双腿和膝关节放松, 双膝关节内侧的距离。轻度在 3cm 以下;中度在 3 ~ 10cm之间;重度大于 10cm。
(2)主动膝距:腿部和膝关节向内用力并拢, 双膝关节内侧的距离。轻度在 1cm 以下;中度在 1 ~5cm 之间;重度大于5cm。根据常态膝距和主动膝距的大小, O 型腿分为轻度、 中度和重度。
(3)Q 角:采用解剖学体位, 以髂前上棘为起点向膝盖中点做一条垂线, 以髂前上棘为起点向地面再做一条垂线,两条垂线之间的夹角称为 Q 角, Q 角大于 15°为 O 型腿。
如果出现O型腿怎么矫正呢?
(1)锻炼大腿内侧力量
O 型腿通常大腿外侧肌肉过紧,应放松,而内侧需要加强,解决大腿内外侧肌力不均衡改善大腿内收、内旋肌群的肌力不足的问题,使大腿恢复到正确的位置。
侧卧大腿内收
站立大腿抗阻内收
(2)核心力量训练
近代研究证明健康的肌肉是身体核心的收缩先于四肢的运动, 激活较慢参与运动的核心肌群, 可以缓解腰背疼痛和稳定身体姿态。通过加强人体的核心肌肉练习可以使全身的肌肉达到平衡,提高人体的腰椎、骨盆、 胸椎及颈椎的稳定能力, 改善身体重心的调节能力, 达到巩固 O 型腿矫正效果。核心力量训练,不只有平板支撑哦!
(3)大腿肌肉筋膜的自我放松
O 型腿通常大腿外侧肌肉过紧,应放松,由于现在的生活及工作大多长期处于坐姿,髋屈肌群长期处于缩短的状态,有针对性的拉伸过紧的肌肉,矫正骨盆的平衡性。
泡沫轴放松大腿外侧(髂胫束)
髂胫束的自我拉伸
髂腰肌自我拉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