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
主页 > 服务项目 > 整形手术 > 吸脂塑身 > 面部吸脂 > 正文
快速咨询
1分钟快速解答
整形价格查询
免费查询真实价格
整形医院
整形哪家医院好
真实案例
真实反馈案例查询

淘菜猫——买菜,我只服上海人!

次阅读 2019-10-31
Alternate Text 在线咨询

上海人从出生那刻起就背负着特殊的宿命:成为中国地域炮火重点打击对象。

最近,上海人又一行为

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密切关注:

买菜。

小菜头是一个特别喜欢自己做饭的南方人。

记得第一次去北方出差,寄住一朋友家的时候,楼下就是菜市场,那天提早下班,就想着做两道拿手菜:芹菜小炒肉和酸辣土豆丝

“老板,我买大概。。。”

我想着平常在超市买盒装的五花肉,大概是5块钱。“我要5块钱肉。”

老板看了我一眼,切了一块肉往秤上一扔。

“9块钱。”

“我不要那么多,能再给我切一半吗。”

“你这点喂狗都不够。”

嘿唷我这小爆脾气,看着老板手上明晃晃的砍肉刀,我默默的掏出了9块钱。

然后去买芹菜和土豆,我选了一根芹菜和一个土豆,对老板说:“我要这两个。”

老板对我点点头表示好的。然后从下面抱了一大把芹菜和一大包土豆上来。

“够吗?”

“老板……我就要一根芹菜一个土豆就够了”

“给你了,这点我都懒的秤。”

还有这种操作?这真的不是来找事儿的吗?

回去后跟朋友一提才知道,这大概是北方豪放的性格和历史环境使然吧。

与之能抗衡的,恐怕唯有咱们的上海人了。

上海人大多生活精致又会打算,这种味道在小菜场里体现的更为淋漓尽致。

【冰箱里的菜远比不上菜市场的新鲜】

上海的家庭主妇们早晨初次见面,经常会有这样的问候,“今朝侬小菜场跑过伐?”

在上海,不管菜场大小,都叫作小菜场,不管你是买鸡鸭鱼肉还是青菜萝卜,只要放进菜篮里都成了小菜。

一方面是因为上海人吃菜讲究少而精,另一面是因为以前老上海人只有在吃西餐的时候叫做大菜,沪人自家吃的菜统称“小菜”。

上了一定年纪的上海人说起小菜场,都会想到虹口的三角地小菜场,这可是上海最早的小菜场,大约有100多年的历史。

那时候家里烧年夜饭或者请客办席,都会专门来这里一次性买齐所有东西。

早期的三角地菜场是单层的木结构室内菜场,设施较为简单;菜场四周也没有建围墙,人员进出和货物运输都很方便,菜场外面地方开阔,人流量也较大。

经过改造后底层主要是卖蔬菜,二层以卖各种鱼肉类的荤菜和南北干货为主,而三层楼则开了很多小吃店、小饭店。

1900年前后拍摄的三角地菜场

100年来上海菜市场变迁

到了上世纪90年代,老建筑被拆掉了,但「三角地」这个百余年的老品牌延续下来,变成了附近十余家标准化连锁菜市场。

吃菜要吃“市鲜货”、水产必须买活的,回家现杀现烧,味道才好。

上海人喜欢去菜场买菜,即便每家每户都有冰箱,在追求生活质量的上海人看来,刚买来的小菜和冷藏后的小菜味道是不一样。

【每一个稳站菜场C位的上海姨娘和爷叔都有一个“买菜经”】

每天早晨八点不到,菜市场就已经热闹成一团。商贩们守在自己的摊位前,大声吆喝着吸引顾客。

“来来来,豆腐嫩得来,一角洋钿买两块来。”

“今朝的独脚蟹(发芽豆),只只大。”

(河蟹的叫法,快要死的蟹叫撑脚蟹,小蟹叫铜钿蟹,崇明蟹叫乌小蟹,正宗的好蟹,才叫清水大闸蟹。)

当然,买菜卖菜也不仅仅是讨价还价,有些小贩也很懂食疗和养生之道,边卖菜边吆喝:

“清明螺蛳抵只鹅,小暑黄鳝赛人参,菜花黄时吃甲鱼,大伏天里吃羊肉。”

这些厨房秘诀,小贩说得头头是道,顾客听得津津有味,小菜场的买卖也就自然好起来了。

很多地方总觉得买菜做饭都是女人的活,一般男人是很拒绝去菜市场的,但上海不同,很多上海男人都烧得了一手好菜,菜市场更是上海姨娘爷叔们的舞台。

他们往往身后悠悠地拉着一个两轮小车,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买菜经:

「菌类和鸡毛菜要去这摊买,很新鲜;猪肉就买那摊了,性价比很高,人气最旺;青椒番茄什么的要去这家,这家菜都是本地的…」

除了哪家的菜品要选,在付款方式上,上海阿姨和爷叔们也都有自己的小算盘。现在菜场里都已经支持支付宝扫码,付款能满减,虽然并不多,但哪怕能省一毛钱也是极好的。

上海菜场还有个特点是,卖蔬菜的摊位只要买了菜往往都会送点葱给你,不是北方的那种大葱,是细的小香葱。基本上在菜场买一圈下来,炒菜、做调料的葱就已经足够了,完全不需要另买。

而且菜不仅能一个个一根根地买,还帮你各种剁碎切块去皮剥壳拔毛业务!

买肉可以按两,而且会帮你切成丝。

茶叶蛋和粽子,都能帮你剥好了给你。

对比北方人买菜的豪迈和粗枝大叶,上海人买菜的精细、精明程度可谓是达到了极致。

精明不是一个贬义词,精明的也不仅仅是买菜人,卖菜人同样也精明。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上海的小菜场里就发明了供应盆菜

什么叫盆菜,就是把顾客要烧的几种小菜都搭配好了,放在一个盆里,包括花式品种、量的多少,都为顾客考虑好了。

比如一个盆子里有番茄有鸡蛋,顾客拿回家就可以番茄炒蛋。因为当年有的小菜是要凭票供应的,比如鸡蛋。

而有的小菜可能进货较多,会卖不完的,比如番茄。而把鸡蛋和番茄一搭配,凭票供应的鸡蛋敞开供应了,而原来滞销的番茄也“借船出海”一起卖掉了。

如果家里要准备招待亲戚朋友,那么主妇们也可以到盆菜摊位请营业员帮助配一桌菜,有鸡鸭、鱼肉,还有时令蔬菜,这样买回去就可以烧了吃,相当方便,比自己选配还经济实惠。

【小菜场里的上海文化】

年长的人都说老百姓和小菜场的关系,是眼睛和鼻子的关系,天天要见面,天天要打交道。

以前全家老老小小七八个人吃饭的时候,一天要跑两次小菜场。

之所以他们如此执着于菜场,以前或许是因为南方气候湿热,很多东西买回来也没法存放太久。

但现在在更多的上海看来,刚买来的小菜和从冷藏冷冻里拿出来的味道也是不一样的,他们愿意为了保证自己的生活品质,每天都到菜场里逛一圈。

而菜市场的价值,不只是在于买菜,也在于人与人的交流。上海人生活哲学的形成也和小菜场有密切关联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和农村不一样,城市基本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

但是居民每天都会聚拢到菜场里买菜,低头不见抬头见,久而久之,生面孔成了熟面孔,张家姆妈、李家阿爸全认识,东家长西家短的话也就在小菜场里交流和传播了。

每天,这些菜场里,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故事,它们成为了大城市并不算多的社区公共空间里,滋养邻里温情的地方。

逛菜场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菜场里熟人社会的人情味是许多上海人钟情于传统菜场的原因。

所以,当一个人对生活失去希望,就放他去菜市场。如果你想认识一座城市,那么也去菜市场逛一逛吧。

整形168咨询整形师
立刻了解适合自身的变美方案
免费在线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