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说到峨眉派,你会想起谁?
是一见杨过误终身的郭襄,
还是心狠手辣的灭绝师太?
是从小红帽升级为狼外婆的周芷若,
还是这些青春美少女组合?
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峨眉派位居武林正道top6之三,仅次于少林、武当,绝对是名门正派,大家风范。
作为一个历史并不悠久的门派,只用几十年时间就坐到了武林第三把交椅,主要因为创始人太牛逼。
俞莲舟道:“恩师说,郭女侠心中念念不忘于一个人,那便是在襄阳城外飞石击死蒙古大汗的神雕大侠杨过。郭女侠走遍天下,找不到杨大侠,在四十岁那年忽然大彻大悟,便出家为尼,后来开创了峨嵋一派。”
——《倚天屠龙记》第九章:七侠聚会乐未央
作为文学人物,郭襄特别招人喜爱。她同时继承了父亲郭靖忠厚侠义的品质,和母亲黄蓉冰雪聪明的天赋,人称“小东邪”。她对杨过爱得真诚而磊落,晚年还成了一代武学宗师。
传说总是美丽的,比如郭襄创立峨眉派。
只可惜真实的峨眉派,与她无关。
2
关于峨眉派的起源,有一个比郭襄还要久远得多的传说:
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名叫司徒玄空的武士,厌倦了无休止的杀伐争斗,便离开俗世,隐居于峨眉山中。
峨眉山中多猿猴,司徒玄空与他们朝夕相处,闲来无聊便模仿它们的动作,久而久之,竟创立了一套“峨眉通臂拳”。
这套拳法甚是了得,既能上阵杀敌,又能强身健体。远近山民听了,纷纷跑来拜师学艺。司徒玄空平时喜欢穿白衣,弟子们就尊称他为“白猿祖师”。
这个司徒玄空,就是传说中峨眉武术的创始人。
然而稍有文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种故事不过是扯扯淡而已,当不得真。
另有一种说法,称峨眉派创立于南宋时期。
那时峨眉山上有个金顶寺,寺中有个得道高僧,法号白云。白云禅师是个通才,不但精研佛学,还懂得道家和医家的阴阳协调之术,并且练过武术。
白云禅师打通了佛、道、医、武四种学问,创立了一套旷世气功,共有十二节,称之为“峨眉十二桩”。从此便开创了峨眉一派。
这门功夫起初秘不外传,只在衣钵弟子之间小范围地传承。直到七百年后的民国时期,“峨眉十二桩”的传人镇健法师来到上海,与另一位巨赞法师会面,一起切磋学问。两人越谈越投机,干脆便以师兄弟相称。
既然是师兄弟,镇健法师便将独门功夫“峨眉十二桩”传授给了巨赞法师,巨赞法师后来又把它传给了门下弟子。
从此以后,“峨眉十二桩”就在四川流传开了。
令人失望的是,这个故事同样是个传说,历史上根本没有“峨眉山白云禅师”这个人。
那末,峨眉派究竟起源于何时?创立者又是谁?
3
话说明朝嘉靖年间,少林寺有个法名匾囤的禅师,某一天忽然顿悟得道,于是辞别师父,云游四方去了。
一日,他登上峨眉绝顶,觉得这里很适合清修,就在上面搭了间茅屋,住了下来。
匾囤禅师住下之后,除了修行、诵经,还给峨眉山带来了一件特别的礼物。
他在山上广收徒弟,开宗立派,把代表当时武学最高水平的少林武术传授给他们,从此打下了峨眉武术的基础。
匾囤禅师的弟子们每日在山上修行练功,跟邻居猿猴们打得火热,于是把猿猴的一些动作融入到武术之中。
这是峨眉武术最初的创新和发展,标志着峨眉武术开始有别于少林功夫,成为一个独立的派别。
当时有个叫唐顺之的诗人,偶然见到峨眉弟子练拳,立刻路人转粉,手动点了个赞:“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
柔中带刚,变幻莫测。这就是峨眉武术的魅力。
在金庸的笔下,峨眉派主要有两大绝学,一是剑术,二是掌法。
其实在历史上,峨眉武学中成名最早的一项,乃是“峨眉枪”。
当时武林中有十七种枪法,其中之一就是峨眉枪。
但在那时,峨眉枪的名气并不大。著名军事家、抗倭名将戚继光写过一本《纪效新书》,里面介绍了众多枪法名家,压根就没提到峨眉枪。
峨眉枪真正在江湖上声名鹊起时,已经到了明末崇祯年间。
有个叫程真如的传人,将一条峨眉枪使得出神入化,人见人夸。从此,峨眉枪便名声大噪,与少林棍、日本刀并称为“明代武术三大绝技”。
这是峨眉武术实现跨越式大发展的最好时机,可惜历史没有给他们机会。
大明王朝很快走到了命运的尽头,内忧外患一齐爆发。
兵荒马乱之际,义军首领张献忠带兵入川,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他疯狂屠杀蜀中百姓,临走时还放了一把火,将锦绣成都烧成了废墟。
张献忠刚走不久,清兵入关了。又是一阵血腥屠杀,四川人口呈断崖式锐减。
那些年,祸不单行,满目苍痍。
两轮屠戮之后,扎根于川中的峨眉武术元气大伤,从此锋芒尽收,迅速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4
武术界有句古话:天下功夫出少林。
峨眉武术也是源自少林,可惜刚刚闯出点名堂,就在明末清初的乱世中,跟整个四川一起遭受了灭顶之灾。
它的重新崛起,也与少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只不过这一次不是嵩山少林寺,而是福建南少林。
康熙年间,中央政府发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移民运动,以拯救饱受兵灾的天府之国。
移民们大多沿着长江水系溯游而上,其中湖广行省的移民最多,所以这场运动也被称为“湖广填四川”。
湖广行省是什么地方?
它是今天的湖北、湖南两省,也是清代天地会最活跃的地方之一。
天地会源自福建南少林,以“反清复明”为奋斗目标,主打的功夫就是少林拳(洪拳)。随着天地会势力扩张到大半个南中国,少林拳也就遍地开花了。
这些从湖广迁徙而来的移民,很多都是天地会的成员,进入四川之后,就把这里变成了天地会的地盘。
他们复兴了峨眉武术。只不过,此峨眉非彼峨眉。
由于移民人数众多,内部派系复杂,形成的武术路子也各不相同。再加上当地武术的影响和交融,这时的峨眉武术,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武学派别,而是一锅大杂烩。
这锅大杂烩里,包含了八大派系:僧、岳、赵、杜、洪、会、字、化。其中僧门势力最为庞大,遍及四川每一个角落。所谓“僧门”,等于承认自己出自南少林。
在这些峨眉弟子中,还流传着关于“避难”“钦犯”“刺杀雍正”等各种传说,表明他们同时也是天地会的成员。
这样一个混杂体,一直延续到今天。
5
在上面的介绍中,我一直避免出现“峨眉派”这个称呼,尽量使用“峨眉武术”。
因为,从明朝中期匾囤禅师创立峨眉武术,一直到清朝后期,江湖中并没有“峨眉派”这个称呼,更没有“六大派之一”的地位。
也就是说,几百年间,“峨眉”并不是一个确定的门派,只是一种武术流派、武术现象。
别说峨眉了,就连少林和武当,在历史上也不是什么武林门派,只是一群会玩武术的方外人士。
在正史记载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峨眉派”的字眼。只有《清史稿》里提到了一种叫“峨眉十八棍”的功夫,说它来自洪门(也就是天地会)。
到了清末民初,世上终于有了“峨眉派”这个称呼。只不过,它是出现在武侠小说中。
光绪年间,有一本小说叫《圣朝鼎盛万年青》(书名真囧),内容虽然不怎么样,却是第一个将少林、武当、峨眉并称,把峨眉武术提高到武林三大派别之一的地位。
民国时期,最受读者欢迎的小说家不是鲁迅,不是茅盾,不是巴金,也不是老舍,而是武侠作家。
民国群众对武侠小说的喜爱,比今天要狂热得多。
那时,平江不肖生写了一本百万字的《江湖奇侠传》,被称为近代武侠小说的先驱。书中明确提出了“峨眉派”三个字,这是“峨眉派”在武侠世界第一次正式亮相。
非但如此,《江湖奇侠传》还把峨眉弟子描写成神仙一样潇洒的剑客,吸引了一大批少年粉丝,哭着喊着要去峨眉山学剑法。
不久,又有一部神作横空出世,把这股“峨眉热”推向了高潮。
它就是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洋洋洒洒三百多万字。
这本巨著完全是讲“峨眉派”的故事。“峨眉派”成了剑仙,成了武林正派的代表,与邪魔外道展开了殊死斗争,荡气回肠。
《蜀山剑侠传》当时引发了轰动效应,“峨眉派”从此家喻户晓。
在武侠小说的带动下,峨眉武术真正的主人坐不住了,有些人开始自称为“峨眉派”。
但是当时的武术界,还没有承认“峨眉派”的存在,各种武术比赛中,也不见“峨眉派”的身影。
6
我们这一代人对“峨眉派”的印象,主要来自金庸。
其实金庸的15部武侠小说中,只有《倚天屠龙记》真正把“峨眉派”当作一个主角来呈现,与少林派、武当派三足鼎立。
根据他的描述,峨眉派中全是女弟子,创始人是郭襄女侠,第二代掌门人是风陵师太,第三代掌门人是灭绝师太,然后传给第四代掌门人周芷若。
金庸是个讲故事的高手,常常以真实历史作为背景,虚虚实实,亦真亦幻。很多读者(甚至记者和学者)都当了真,相信“峨眉”是一个武林门派,相信它历史悠久,相信它是个女性帮派。
事实上,峨眉武术从创立时起,就奉行“传男不传女”的规则,极少招收女弟子。
况且峨眉武术派系繁多,各个派系都可以有自己的首领(比如“僧门掌门人”),但没有谁可以称为“峨眉派掌门人”。
而我们,只记住了武侠小说。
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总是远胜于正史。
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别管峨眉派是什么,郭襄又是谁。当你读到“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时,惋惜、怜爱与惆怅之情会霎那涌现,回味悠长。
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