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手术室,也许,我们并不陌生:脚下生风的转送病人、坐立不安焦急等待的患者家属、口罩帽子后只留两只眼睛的医生,无影灯下冰冷的手术器械,好多的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剧中不乏这种镜头。然而,镜头似乎就到此为止,手术室那道似乎永远紧闭的大门,让门之后的手术室充满神秘之感。
手术室,因为严格的消毒隔离,严格的人员进出入制度以及高度的专业性,少有媒体报导手术室医务人员工作情况。
即使我这从事临床的医务工作者,因为这些严格的制度,进入手术室后,心里还有点战战兢兢。
在我们这级医院,大部分的手术都安排在上午了,所以,为了不打扰手术室的正常工作,下午三时左右,我这个临时小记去了手术室。
按了门铃,有手术室的工作人员过来为我开门,进门处是宽大的护士工作站,平时病人从这道门接入。
从入门处,透过玻璃门,能依稀看到手术间。
手术间是医院内最高的“纯净之地”,为了创造一个清新、洁净、舒适、细菌数低的手术空间环境,我院现在采用的是层流循环消毒。如果遇上特殊的病人,如乙肝病毒携带者、梅毒血清抗体阳性等有传染病的病人,手术后的消毒灭菌处理会更繁琐些。
杜绝手术过程中传染病传染,减少院内感染是手术室护士们的必修课。
换了鞋帽,进入麻醉主任办公室,恰巧黄步凤主任要去外科访视明天的手术病人,我便同黄主任一道去了病房。
一:手术的风险评估是保证病人安全第一关
在病房,黄主任认真地询问了患者有无过敏史,平时的生活习惯,有无合并症,在交谈的过程中,黄主任了解到病人患有糖尿病,曾患过结核病,黄主任还认真查阅了该病人检查检验报告单。
黄主任介绍说,了解了病人病史,才能在手术中安全用药。
随后,黄主任嘱咐病人,为了保证明天手术顺利进行,晚上九点之后便不能吃东西了。
(下图是次日黄主任为该名患者实施麻醉)
访视完待手术病人,黄主任又去访视今天上午手术的术后病人。
二:术中术后防止并发症是保证病人安全的重中之重。
此位患者是一位八十四岁的老人,三个月前出现腰部疼痛,伴双下肢麻木,随后症状逐渐加重,稍长时间步行需休息,有间歇性跛行,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病人和家属坚决要求手术。
黄主任说:这类手术风险极大。第一:患者年龄大,各器官功能下降,无法预料的手术意外机率增加;第二:患者手术前有心肌酶谱的改变,这预示着心脏功能受损,术中很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心脏停搏;第三:手术全程要求病人俯卧,病人的呼吸功能可能受抑;第四:病人有两颗活动的牙齿,如手术当中一旦脱落,进入气道后果不堪设想。
黄主任说:我们麻醉师是一个刀尖上的舞者。
说这话时,黄主任的眼神既严肃而又坚定。
同是一名医务人员,我完全能够理解,作为医者,在抢救病人时内心要承受的压力,在权衡手术风险时需要怎样的担当。
为了确保手术患者的生命安全,在全面检查和了解病史的情况下,针对该患者,进行充分的术前讨论,制定了严格的手术方案和麻醉方案,手术中认真地监测各项指标,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当我们步人病房时,老人血压平稳,床旁监护仪已停止使用。
当老爷子看到穿着白大褂的黄主任时,已经想不起来何时见过眼前的这位医生了。
黄主任竖起大拇指夸奖老人身体棒,老人孩子似的不好意思地笑了。
老人良好地恢复,是黄主任以及所有麻醉人最大的奖励吧。
黄主任拿起患者手臂上的一个塑料装置告诉我,这是术后镇痛泵,如果病人感觉切口疼痛,可以稍微增加药量,按压两次泵上的白色按钮。
此时,站在床旁的老人的儿子说:对,我按照黄主任嘱咐我的方法,老人没有说过刀口疼痛。
第三:确保病人在无痛的条件下顺利地接受手术,是麻醉临床的基本任务。
黄主任告诉我,麻醉师的工作范围已从手术室扩展到病室、门诊、急诊室等场所,麻醉医生在手术室内外进行气管插管,解决患者通气不足和缺氧,治疗低血压、休克,不仅解决病人的疼痛,还要参与重症监测和复苏。经常一个电话,便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需要协助的科室。
黄主任幽默地说:如今我们麻醉师都练成了一双飞毛腿。在黄主任地介绍下,我了解到我们医院目前已开展的手术包括:妇产科、骨科、普外科、普胸科、泌尿外科、肛肠科相关手术、腔镜下手术、各种门诊小手术,周一至周五上午均安排择期手术,其他时间处理急诊手术或特殊手术,疼痛门诊处于起步阶段,疼痛门诊是麻醉科的工作范畴,也是麻醉领域今后的重要角色。
疼痛门诊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长期慢性疼痛的病人,比如:颈肩痛、肌肉劳损、肿瘤晚期病人的疼痛。对门诊小手术中的无痛人流、无痛胃镜检查已开展多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有不菲的成绩。
黄主任回忆道:今年已经完成不少高风险手术麻醉,其中八十多岁手术患者也比往年增加不少,每一例手术都是如履薄冰啊!但是每个病人的安全出院,唯有我们自已,才能体会到无限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