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医学日新月异,许多手术都已可在最小伤害的前提下进行,但你可能不知道,「麻醉」这个过程有时也是造成医疗风险的主因。日前就曾传出医美诊所因为手术现场没有麻醉医师,导致抽脂病人在术前因为不明原因突然休克陷入昏迷的案例。而在所有麻醉过程可能带来的身体变化中,「手术低体温」可以说是最常见、也最被忽略的一种。
「麻醉不只是让病人睡着,还要让他不会动、不会痛,这个影响是全面的,潜藏着心脏、肺脏、脑部、新陈代谢等急性病变风险。」台大医院麻醉部主治医师刘治民指出,因麻醉而引发的呼吸道危险在目前还是很常见,其次则是心脏衰竭、休克和脑中风等意外,所幸随着整体医疗知识的进步和医疗设备的提升,使得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大幅改善,「手术低体温」反而成为近几年的关注重点之一。
为什么手术过程病患体温一定会变低?刘医师说明,由于手术团队不只要穿着层层的无菌衣,还会因高压力下的工作而提高体温,为了让他们不会因为闷热流汗而影响手术效率和专注度,手术室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偏冷的18~20度左右。如果是清醒的一般人,身体在体温降到36度就会自动启动「发抖」和「血管收缩」这些保护机制,透过末梢血管收缩来把温热的血液留在身体躯干部分,但是手术病人的血管会因为使用麻醉药物而导致放松,四肢冰冷的血液会开始循环回躯干、导致中心体温降低,「就像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倒在一起,一定会变成温水。」如果没有事先预防性保暖,中心体温自然直直落。
根据国际期刊统计有高达3到5成的手术患者会发生这种「手术低体温」,有些文献数字甚至高达80%。台湾各大医学中心即使在留意照顾病患体温的情况下,还是有约15~20%的发生率。
别小看低体温的威胁和影响。近来各大国际期刊的研究均显示,术中发生低体温者,术后的伤口感染率明显增加。「这个影响是全面的,不只手术很有可能会失败,手术中流血量增加,伤口感染率也提高,心脏血管病变机率提高,病人出院的时间也可能会因此延长,甚至死亡率也明显提高。 」此外,对于高龄长者或有心脏病变的病患而言,启动发抖的生理机制将造成身体耗氧率提升200%。「就像是让一个心脏病患忽然去全力跑百米冲刺一样,一旦心脏氧气需求增加,病患非常有可能引发心肌缺氧,也就是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同时身体耗氧量增加、脑部血流供应不足,也可能造成脑中风等等问题。」
相对地,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在术前就做好预防性保温动作,能大幅降手术低温的发生,逻辑上而言也能有效降低因低体温而发生的种种并发症和死亡率。「最新的科学证据已经证实,使用专用的加温工具远比传统的被动式保温要来得安全及有效。」
常用的主动式保温工具包括铺在手术台病人底下的温水垫、为病患点滴输液管路加温的液体加温器、以及循环式的热空气加温毯;其中,热空气加温毯是目前最经济有效的工具。其原理是透过温毯上无数的小孔将暖风很平均且持续的吹拂到皮肤上,使手术中的病人能维持正常体温,而且一次性使用的热空气加温毯没有感染疑虑,并有不同规格形状可因应各种手术需求,例如下半身的关节手术就有完整的上半身保护温毯;手术在胸腔部位时,除了包覆下半身与腹部,上半身手跟头部也能获得包覆,只露出必要的手术部位,大大降低手术中、手术后低体温的可能。
✔ 烧烫伤等体温保持不易的患者
✔ 容易并发心血管病变的高龄长者
✔ 体温控制机制还没完全建立的国中小以下孩童
✔ 以下手术类型:
器官移植手术
• 高龄患者骨关节置换手术
• 长时间手术,如脊椎手术
• 体表暴露较多的胸腔、腹腔手术
• 泌尿科等需使用低温液体连续冲洗的手术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公众号「幸福有约计划」